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棱镜 >

菲涅耳双棱镜测量波长,菲涅耳双棱镜测波长误差分析

发布时间:2024-09-13 10:43:15 作者 :极线光学网 围观 : 0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菲涅耳双棱镜测量波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菲涅耳双棱镜测量波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实验?

菲涅耳双棱镜的应用

菲涅耳双棱镜测量波长,菲涅耳双棱镜测波长误差分析

测量光的波长

实验仪器

光学光具座主架、菲涅尔双棱镜、钠灯、单缝、测微目镜、透镜、米尺以及白屏等。

实验内容

1. 光路的调整—— 调整各个光学元件,使其达到等高共轴(调整步骤见讲义)。

2. 干涉条纹的调整。

3. 测量干涉条纹间距,测出连续10条以上条纹的总间距,再用条数除之。并要求测量3次,取平均。

4. 用米尺测量从单缝到测微目镜分化板面(大约在鼓轮中央)的距离,测量一次,定出最大的测量误差。

5. 量两个虚光源的距离。分别测出两个虚光源所成大小实像的距离t1和t2。利用公式,即可计算出两虚光源的间距。测三次取平均值。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的基本内容?

惠更斯原理----介质中波动传播到的各点,都可看成是发射子波的新波源,在以后的任何时刻,这些子波的包迹就是新的波阵面。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光波会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

如果波长与障碍物相当,衍射现象最明显。

惠更斯原理只能定性解释波的衍射现象,不能给出波的强度,不能解释衍射现象中明暗相间条纹的形成。

菲涅耳在惠更斯原理基础上加以补充,给出了关于位相和振幅的定量描述,提出子波相干叠加的概念。

从同一波面上各点发出的子波,在传播到空间某一点时,各个子波之间也可以互相迭加而产生干涉现象。

这个经菲涅尔发展的惠更斯原理称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波前Z上每一个dZ都是新的波动中心,它们发出次波。在空间某点P的振动是这些所有次波的干涉叠加。

菲涅尔半波带是怎么构成的?

前为一系列环形带,且相邻环形带到像点的距离逐个相差半个波长,故称之为半波带。相邻半波带贡献的复振幅相位差为π。在自由传播时整个波前在像点产生的振幅是第一个半波带的效果之半。

将平行入射光分成k等分,其中

bsinα=kλ(入射光半波长的偶数倍),对应暗纹中心

bsinα=kλ+1/2λ(入射光半波长的奇数倍),对应明纹中心

光的速度是如何测量出来的?

光速是可以测量的。
在现代物理学中,光速被定义为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它的理论值为299792458米/秒。
实际上,科学家们使用的方法分为两类:第一是通过精密测量真空中的电磁波传播速度来测量光速;第二是通过测量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来估算光速。
光速的测量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早在17世纪,物理学家就开始尝试测量光速。
直到 1676 年,荷兰物理学家胡克才通过斯涅尔定理测量了光的速度。
后来,科学家们通过不断改进仪器和方法,逐渐提高了测量精度。
现在,光速已经成为了国际计量单位制的基础单位之一,也是许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1. 需要两个地方进行测量,这两个地方之间需要足够远,以便足够长时间的检测。

2. 在两个地方之间建立一条长度已知的定量测量距离,并放置高精度的测量设备来计算光的传输时间。首次测量时,人们使用了法国巴黎市的皇家天文台和西班牙比利牛斯山脉之间的距离。

3. 将一个强光源(例如火炬)放置在一个地方并与一个精密的开关连接,以在需要时关闭它。在另一个地方,放置一个极度敏感的设备(例如晶体管),并保持其每秒钟发生数百万次振动。

4. 开始实验,首先关闭光源,同时开始记录时间,精确测量这时敏感设备经过的次数。

5. 考虑到测量误差,实验要进行多次,可通过连续多次重启光源并记录设备经过次数来打破组件之间的同步,并进行精确测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菲涅耳双棱镜测量波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菲涅耳双棱镜测量波长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资讯